瑞特学糖
LASTEST NEWS



燕麦是否真的不升糖?糖尿病人如何选择与食用?
有句俗话不知大家是否有听说过,“五谷杂粮,燕麦称王”。据说燕麦片不仅有控血糖的作用,还有利于降低胆固醇,是三高人群主食替代的好选择。
但是,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燕麦种类五花八门,如果你选择错了,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哦!
糖友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燕麦片呢?又该如何正确食用呢?
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燕麦,以及该如何选择?
一、燕麦的升糖特性分析
- 升糖指数(GI)的真相
- 低GI≠不升糖:纯燕麦片的GI值约55(低GI范围),但需注意以下因素:
- 加工方式:即食燕麦(如速溶燕麦)因加工精细,GI可能升至65-70(中GI);
- 添加成分:市售燕麦产品若含糖、蜂蜜或果干(如蔓越莓干),GI显著升高。
- β-葡聚糖的作用:燕麦中的可溶性纤维可延缓糖分吸收,降低餐后血糖峰值
- 碳水含量需警惕 每100克燕麦含约60-70克碳水化合物,与大米接近,但纤维含量更高(约10克)。糖尿病人需控制总摄入量,避免过量。
根据资料,纯燕麦片的GI大约在55左右,属于低GI食物,但即食燕麦或经过高度加工的燕麦产品可能GI值更高,甚至接近中等或高GI。因此,燕麦的种类和加工方式会影响其对血糖的影响。
燕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尤其是β-葡聚糖,这种可溶性纤维有助于延缓胃排空和葡萄糖的吸收,从而可能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。此外,燕麦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虽然不低,但由于纤维的存在,其升糖指数(GI)通常低于精制谷物,如白米或白面包。
二、糖尿病人的燕麦选择指南
- 优选低加工燕麦
- 推荐类型:钢切燕麦(GI最低)、传统燕麦片(需煮制);
- 避免类型:即食燕麦、调味燕麦(如“蜂蜜坚果味”)、膨化燕麦脆。
- 学会看食品标签
- 配料表:应仅有“燕麦”或“全燕麦”,无添加糖(如蔗糖、果葡糖浆);
- 营养成分表:每份碳水化合物≤20克,膳食纤维≥3克为佳。
燕麦对糖尿病人是优质主食替代品,但需严格选择低加工类型、控制摄入量,并通过搭配蛋白质/脂肪、优化进食顺序实现血糖平稳。个体反应差异较大,建议结合血糖监测调整饮食方案
糖尿病人的饮食原则需要控制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,选择低GI食物,并注意食物的搭配。因此,糖尿病人食用燕麦时,应选择未加工或最少加工的燕麦,如钢切燕麦或传统燕麦片,而不是即食燕麦或加糖的燕麦产品。
市面上并不是所有的燕麦产品都是健康的,有很多燕麦产品还添加了糖分或其他添加剂,这会增加升糖风险。因此,糖友需要仔细阅读食品标签,选择无糖、无添加剂的燕麦产品是关键。
三、科学食用燕麦的4个关键
控制分量
单次摄入量:生燕麦25-30克(约1/4杯),煮熟后约100克;
替代主食:替换等量米饭或面条,避免额外增加碳水总量。
燕麦的食用量也很重要。即使低GI食物,过量摄入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,因此,需要适量食用。
搭配降糖组合
蛋白质:加入1个水煮蛋或30克乳清蛋白粉,延缓消化速度;
健康脂肪:混合10克奇亚籽/亚麻籽或5颗杏仁,增强饱腹感;
低GI水果:搭配50克蓝莓或草莓(避免香蕉、芒果等高糖水果)。
烹饪方式优化
延长烹煮时间:慢煮钢切燕麦(20分钟)比即食燕麦更利于血糖稳定;
冷却后食用:煮熟的燕麦冷藏后,抗性淀粉增加,可进一步降低升糖反应。
进食顺序策略
先吃蔬菜(如凉拌菠菜)→再吃蛋白质(如豆腐)→最后吃燕麦,可减少血糖波动。
四、需警惕的误区与风险
- “无糖”燕麦陷阱 部分产品虽标榜“无糖”,但含麦芽糊精、糊化淀粉等快速升糖成分,需查看配料表。
- 过量食用风险 即使低GI燕麦,若一次摄入50克以上(干重),仍可能导致血糖大幅升高。
- 个体差异验证 建议首次食用后监测餐后1-2小时血糖,若增幅>2.8mmol/L,需减少分量或调整搭配。
每个糖尿病人的血糖反应可能不同,建议在食用燕麦前后应监测血糖变化,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款燕麦以及摄入量是否可行。

五、糖尿病人燕麦食谱示例
控糖版燕麦碗(约300大卡,碳水30克)
材料:钢切燕麦25克、无糖杏仁奶150ml、肉桂粉1克、核桃仁10克、蓝莓50克。
做法:燕麦与杏仁奶慢煮20分钟,冷却后撒肉桂粉,搭配核桃和蓝莓。